脓疱疮(impetigo)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具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感染的特性。易在儿童中流行。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单独或混合感染。夏秋季节气温高湿度大皮肤浸渍等;都为使致病菌侵入皮肤繁殖为促发本病创造有利条件。脓疱疮中医多称为黄水疮滴脓疱天疱疮等,深脓疱疮中医常称为臁疮水豆疮等。
多发生于儿童,常见于夏秋季节。损害好发于面部等暴露部位,由葡萄球菌引起的脓疱大而散在,链球菌引起的脓疱小而群集,并易结脓痂。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一般分为下列4型: ㈠寻常性脓疱疮(impetigo vulgaris) 本病多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俗称黄水疮;传染性强,常在托儿所中引起流行。皮肤初发为红色斑疹,迅速出现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水疱或脓疱,常群集。周围有明显红晕,疱壁薄而易破溃故有时不易见到初发脓疱,疱破后漏出糜烂面,脓液干涸结成蜜黄色厚痂,约经数日后,痂脱自愈。自觉瘙痒,常因搔抓而不断将病菌接种到其它部位,发生新的皮疹,可使病程迁延数周甚至数月。重症者可有高热。伴有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并可引起败血症。由链球菌感染者,可诱发急性肾炎。 ㈡大疱性脓疱疮(impetigoa) 本病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初发损害为米粒至黄豆大水疱,迅速增大如蚕豆或更大,周围红晕较轻。大疱内容物初起时呈浅黄色且清澈,后化脓变混浊。脓疱开始紧张丰满,数日松弛。脓液沉积与疱底呈半月形坠积状,为本型的特征。疱壁薄,破溃后有的可形成似烫伤样糜烂面。脓液干燥结痂.一般需经数日,结痴逐渐脱落而愈。自觉瘙痒。本病常继发于虫咬等瘙痒性皮肤病。有的皮损中央自愈 ,脓疱边缘向四周扩展,称为环状脓疱疮。本病好发于颜面、四肢,躯干,偶见于掌跖。 ㈢新生儿脓疱疮(impertigo neonatorum) 本病有人认为系金黄色葡萄球菌型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轻型,由凝固酶阳性的葡萄菌71型II类所致。多见于出生后4~10天的新生儿,传染性强 易在婴儿室内流行 。发病急骤,皮损初发时为大疱,疱液开始为澄清,后变为混浊。四周绕以红晕,疱壁薄而易破。破后流出鲜红色糜烂面,干涸结成黄色薄痂。好发于面部,躯干及四肢。病初时全身症状不显,以后可有低热或高热,病情发展迅速,可在较短时间迅速扩展后泛发于躯干各部,也可因并发败血症、肺炎或脑膜炎而死亡。 ㈣深脓疱疮(ecthyma) 又称为臁疮。 由B型链球菌引起,有时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合并感染。本症多见于营养不良的儿童或老年人。好发于小腿与臀部。皮损初起为炎型红斑上出现水疱或脓疱,四周绕以红晕,损害逐渐扩大并向深部发展,中心坏死,表面形污褐色厚痂,如蛎壳状,痂脱后可形成境界清楚,周边陡峭的碟状溃疡。可自体接种传染。自觉灼痛与瘙痒。常伴有淋巴结肿大,约经2—4周结痂而愈。病程迁延,形成肉芽肿样损害。
㈠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夏秋之交暑湿交蒸,热毒侵入肺卫,郁于皮肤,肺卫有热,脾胃有湿,二气交杂,内外相搏而发生本病,且有相互传染之势。 ㈡西医认为本病病因系由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单独或混合感染所致。当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致病菌的毒力或数量很大时即可发生本病。
本病多见于儿童,流行于夏秋季节,好发于暴露部位,有接触传染和自身接种的特点,损害以脓疱与脓痂为主,再结合各型脓疱疮的特征,脓液检查发现细菌等,易于诊断。但应与下列疾病鉴别诊断: ㈠水痘 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可累及粘膜。主要损害为绿豆至黄豆大小紧张发亮的水疱,一般无脓疱及脓痂等。 ㈡丘疹性荨麻疹 基本损害为梭性风团样丘疹,中心可有小水疱,剧痒,一般无脓疱及脓痂等。
(一)暑湿热蕴 脓疱密集,舌黄,周围有红晕,糜烂面鲜红,多有口干,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 (二)脾虚湿蕴 脓疱稀疏,舌灰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多有面黄,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脓疱疮有哪些危害?引起脓疱疮的细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这两种细菌毒力都很强,能产生多种毒素。其红球毒素入血,可引起腥红热;进入淋巴管,可引起红线状淋巴管炎,以及大片状红肿疼痛的丹毒。 金黄色葡萄球菌会产生一种致表皮剥脱的毒素,可引起新生儿和小儿的皮肤像烫伤样剥脱。这是脓疱疮最严重的类型。若是细菌直接进入血液,并在血中繁殖,就会引起败血症。这些情况均有生命危险,需及时送医院抢救。 此外,脓疱疮还可以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急性肾炎。往往发生于脓疱疮治愈后2~3周或一个月左右。患儿突然出现全身浮肿、尿少、血尿和高血压。发现这些情况应立即送医院诊治,否则会严重影响患儿健康。
(一)中医治疗 ⒈ 内治法 ⑴ 暑湿热蕴 治宜清暑利湿,清热解毒。方用清暑饮加减:青蒿15g,佩兰20g,银花15g,茯苓15g,泽泻15g,丹皮15g,赤芍15g,荷叶15g。每日1剂,分2次服。 ⑵ 脾虚湿蕴 宜健脾渗湿,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茯苓、白术、山药各15g,炙甘草9g,扁豆、莲子肉、苡仁、桔梗、砂仁各12g,黄柏、山栀各10g。 ⒉ 外治法 ⑴ 外用青黛散用麻油调搽,每日2~3次。 ⑵ 用消毒针尖逐个挑破脓疱,立即用棉球将脓液吸干,再用1~2%龙胆紫药水外搽,每日2~3次。 ⑶ 渗出多时可选用马齿苋水剂、龙葵水剂、龙胆草水剂湿敷。 (二)西医治疗 ⒈ 全身治疗 ⑴ 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及时治疗瘙痒性皮肤病。患儿应隔离,防止接触传染,已污染的衣服用具等,应进行消毒处理。 ⑵ 对皮损广泛,伴有发热或淋巴炎者,应给予磺胺药或敏感性高的抗生素。对重症新生儿脓疱疮及早给予有效抗生素,如青霉素、新青霉素Ⅱ、氨苄青霉素、红霉素及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拉定、头孢唑啉(先锋Ⅴ号)、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派酮等,并给予相应支持治疗。 ⒉ 局部治疗 0.1%雷夫奴尔溶液或0.02%呋南西林溶液浸洗或湿敷。亦可选用硫磺鱼石脂糊膏外涂。对大疱或脓痂,应吸干浓液,再用上述药液浸洗或湿敷,亦可外搽硫磺炉甘石洗剂等。对重症新生儿脓疱疮 ,必要时可采用暴露疗法。
脓疱疮该如何预防呢?脓疱疮预防方法介绍如下:
一、注意清洁卫生,经常修剪指甲,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服。
二、保护皮肤完整,即使皮肤有极细小的破损,也应及时涂些红绿色疗法水或龙胆紫,以防感染。如有湿疹、虫咬皮炎等瘙痒性皮肤病,应早期积极治疗,切忌搔抓。在暑天,防痱治痱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
三、产房婴儿室、托儿所或幼儿园如有发病应及时隔离治疗,严密消毒。
四、普及卫生教育,尤其对托儿,所、幼儿园的保育员、教养员,以防本病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