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foliculitis)和疖(furunde)为单个毛囊和毛囊周围发生的化脓性炎症。若多发及反复发作者称为疖病(furunculosis)。其特点为毛囊性丘疹、结节,红肿热痛,可形成脓栓。
本病为毛囊和毛囊周围的化脓性感染,好发于颜面、发际、头部、臀部及会阴部等处,初起为红色圆锥形毛囊性炎性丘疹,形成鲜红色或暗红色结节,伴有灼热疼痛,数日后结节化脓变软,顶端发生脓疱,中心形成脓栓,扪之有波动感,破后有血性脓液流出,随即炎性消退,结疤而愈。可有附近淋巴结肿大,重者可伴有发热、畏寒等。发生于耳道者,称耳道疖,外耳道及患侧面部剧痛;发生于鼻部和上唇的疖,因此处静脉与海绵筛窦吻合,当未成熟的疖被挤捏后,可使病菌经血行引起海绵窦炎及颅内感染。疖通常数目不多,若反复发生成批出现多数疖肿者,则称疖病(furunculosis)。
引起毛囊炎、疖及疖病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为表皮葡萄球菌引起。人体与葡萄球菌接触的机会较多,故有一定的自然免疫力;多在皮肤损伤、皮肤瘙痒、免疫力低下时发病。 中医认为,本病是因湿热或热毒之邪蕴阻肌肤所致;或由于身体虚弱、肌肤不洁、毒邪侵入引起;也可因夏季炎热,腠理不密,暑热浸淫而成。
疖应与痈、痱疖鉴别。 ①痈 皮损局部红肿更为明显,表面有数个脓栓,脓栓脱落后留下多个带有脓性基底的深在溃疡,状如蜂窝,疼痛剧烈,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 ②痱疖 又名假性疖病,为汗腺化脓感染,俗称痱毒,特点是形似疖,但中央无脓栓,也无毛发贯穿;多与红痱同时存在;夏季发生,儿童多见。
㈠热毒蕴结 多为气实火盛的患者;轻者疖肿单发(只有1个、2个),损害多者可散发全身,发无定处,此愈彼起,四季均发。可有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苔黄、脉数。 ㈡暑热浸淫 好发于夏秋季,以儿童及产妇多见;可有发热、口渴、便秘、溲赤等,苔薄腻,脉滑数。 ㈢体虚毒恋 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缠绵日久,常见体质虚弱或某些慢性病患者。舌质淡,苔薄黄,脉濡或滑。
挤压疖子可能破坏“包围圈”,还样可能把细菌挤进血管里,引起败血症,出现高热、神志不清等危险症状。 面部疖会使得患者的颅内病变,如果若同时发生脑膜炎、脑脓肿,则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项强直、血压升高、呼吸深缘、惊厥、昏迷等脑膜激惹、颅高压和颅内占位性病变等体征。当细菌随血循环扩散,可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高热,(常在39℃以上)呈稽留型或弛张型,会导致败血症的发生。
㈠中医治疗 ⒈热毒蕴结 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金银花6g,紫花地丁6g,野菊花6g,紫背天葵6g,穿山甲9g,皂角刺9g,归尾6g,甘草6g。 ⒉暑热浸淫 治宜祛暑清热,兼以化湿。方用清暑汤加味:霍香、佩兰、茯苓各12g,青蒿、丹皮、银花、连翘、赤芍各9g,甘草3g。热毒盛者,加黄连、黄芩、山栀;小溲短赤者,加六一散(包)。 ⒊体虚毒恋 治宜补气扶正、托毒、祛邪。方用八珍汤合托里消毒散加减: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赤芍、当归、川芎、皂角刺各12g,银花、菊花各9g,桔梗6g,甘草3g。 ㈡西医治疗 ⒈内用药治疗 酌情选用磺胺药或敏感的抗生素。对反复发作的毛囊炎和疖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或注射自家菌苗、多价葡萄球菌菌苗。 ⒉外用治疗 毛囊炎和疖的局部治疗原则为杀菌消炎为主。可外搽2.5%碘酊,氯柳酊或涂布20~30%鱼石脂软膏。如已化脓,可切开引流。 ⒊物理治疗 可选用超短波、紫外线或毫米波等治疗。
㈠搞好个人卫生,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勤换衣服,勤修指甲。
㈡积极治疗消渴病(糖尿病)、尿毒症、皮肤瘙痒症等疾病,对体质衰弱者应加强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㈢忌食辛辣、鱼腥之物,少食甜腻食品。
㈣疖不宜自行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