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皮肤结核病
别名:瘰疬,虚劳,痨瘵
关键词:皮肤,结核病
索引:皮肤结核病(tuberculosis cutis)是由结核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其主要损害以皮肤结节及溃疡为主,常同时伴有肺结核、淋巴结核、骨结核或其它器官的结核等。
  • 1
  • 2
  • 3
  • 4
  • 5
迟丽娟1
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

从事临床工作二十多年,对各种皮肤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详情>>

我要咨询访问>>
迟丽娟2
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

从事临床工作二十多年,对各种皮肤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详情>>

我要咨询访问>>
迟丽娟3
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

从事临床工作二十多年,对各种皮肤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详情>>

我要咨询访问>>
迟丽娟4
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

从事临床工作二十多年,对各种皮肤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详情>>

我要咨询访问>>
迟丽娟5
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

从事临床工作二十多年,对各种皮肤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详情>>

我要咨询访问>>

皮肤结核病概述

皮肤结核病(tuberculosis cutis)是由结核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其主要损害以皮肤结节及溃疡为主,常同时伴有肺结核、淋巴结核、骨结核或其它器官的结核等。病程缓慢,可迁延数年至数十年。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国家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视,使皮肤结核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在临床上已较少见。 本病属中医“瘰疬”、“虚劳”、“痨瘵”等范畴。

皮肤结核病临床表现

本病最具代表性的常见五种类型。 (一)寻常狼疮(lupus vu1garis) 最常见,约占皮肤结核患者的50%~75%。易侵犯儿童及青少年。可由邻近组织的结核病灶蔓延至皮肤或因淋巴引流及血源感染所致,少数由外源感染或由于接种BCG引起。好发于面部,其次是颈部、臀部及四肢。初起为少数鲜红或褐红色粟粒大或稍大的结节(狼疮结节),质软,逐渐增大增多,相互融合成片,境界清楚,不断向外围扩展成为弥漫性浸润。用玻片压视,可见有淡黄色、褐黄色或苹果酱色结节,为诊断特征之一。结节可自行吸收或破溃形成边缘穿凿不整的溃疡,表面有污红褐色肉芽及少量稀薄脓液或结成污褐色薄痂。溃疡可自行愈合,愈合后形成平滑的萎缩性瘢痕,以后在瘢痕上又可发生新的结节。病程缓慢,常常出现中央区或皮损一侧结疤痊愈,而边缘或另一侧继续发展的现象。自觉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可肿大,颜面部皮损可因破溃、瘢痕收缩导致眼睑外翻、口角偏斜或口唇缩小、耳廓缺损、鼻尖破坏等毁容面貌。发于四肢者可形成指节断缺及关节强直。经过缓慢,易于复发,常自幼年发病,可迁延多年甚至数十年。 除上述典型症状外,尚可有多种不同的特殊表现,如扁平型、肥厚型、剥脱型及硬化型等。长期狼疮患者可并发鳞状上皮癌,称狼疮癌。 (二)瘰疬性皮肤结核(scrofuloderma) 本病亦称为液化性皮肤结核(tuberculosis cutis col1iquativa),约占皮肤结核的10%~15%。多发生于儿童。常由淋巴结核、骨结核或关节结核等病灶直接侵犯皮肤或经淋巴管蔓延至附近皮肤而发病。好发于颈部、腋部、上胸部及腹股沟等处。初起为深在性无痛稍硬可移动的皮下结节,约黄豆至粟粒大小,以后逐渐增大增多,结节相互融合成块,并与皮肤粘连,局部皮肤变红或暗红,中心发生干酪样坏死,进而软化破溃,形成溃疡及瘘管,排出带有干酪样物质的稀脓液。溃疡呈穿凿形,底面不平,肉芽生长缓慢。邻近可陆续发生新的皮下结节,并相互连接或贯通呈带状分布。常一处平复,他处又复破溃,病程迁延,经久不愈。愈后遗留条索状、带状或桥状瘢痕。 (三)疣状皮肤结核(tuberculosis verrucosa cutis) 本病少见,约占皮肤结核患者的4%~5%。成人男性多见。系结核杆菌通过皮肤破损直接感染后引起的增殖性皮肤损害。好发于一侧手背、指背,其次为足、臀、小腿等部,偶见于肛周。初起为黄豆大暗红色小结节,数目较少,基底浸润明显,随后结节逐渐增大,周围绕以红晕,表面粗糙不平,形成疣状或乳头状隆起的斑块,质地较硬,境界明显,被覆灰白色粘着性鳞屑或痂皮,加压于乳头状突起之间可有脓液溢出,可查见结核杆菌。损害向周围发展的同时,中央可形成萎缩性瘢痕。附近淋巴结肿大。发于手指者,可因瘢痕挛缩造成关节活动受限或畸形。病程经过缓慢,可数年至数十年不愈,自觉微痒。 (四)硬红斑(erythema induratum) 本病已少见。其亦称Bazin病或硬结性皮肤结核(tuberculosis cutis indurativa),多见于青年女性,常与其它内脏结核并发。因其损害中很难查到结核杆菌,且抗结核治疗常无效,故对本病是否为结核尚有争论。皮损好发于小腿屈侧,数目少,常对称分布。初起为豌豆至蚕豆大浸润深在的皮下结节,以后逐渐增大并与皮肤粘连,呈暗红或紫红色,有时数周至3~4月可渐软化破溃,形成不整形较深溃疡,排出淡黄色带有干酪样物质的稀薄脓液,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及色素沉着。亦可自行吸收,可有轻微肿痛,病程慢性,春秋及寒冷季节易复发。 (五)丘疹坏死性结核疹(tuberculid papulonecrotica) 本病已少见。其亦称丘疹坏死性结核(papulonecrotic tuberculosis),为四肢对称发生的丘疹,常伴有中心坏死。多见于青年女性。一般认为系体内结核杆菌经血行播散至皮肤,或为结核感染所致的免疫复合物引起的Arthus反应及迟发性过敏反应。病人常伴有肺结核或其他内脏结核,或并发其他皮肤结核。近年来有人根据其血管改变,认为系血管炎的一种类型。 皮损好发于四肢伸侧,尤以肘膝关节附近及小腿为多,其次为臀部及躯干,间或见于手指、手背等处。常对称分布,有群集倾向。初起为淡红至鲜红色粟米大丘疹,渐增至高粱粒至豌豆大,颜色亦渐呈褐色或暗红,界限清楚,周围常有一圈狭窄的红晕。数周后,部分丘疹可自行消退,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斑。多数丘疹中心坏死,继而干涸结痂,除去痂后可见中央凹陷的小溃疡,愈后留下萎缩性瘢痕。常常是丘疹、坏死、溃疡疤痕及色素沉着同时并存。多无自觉症状,病程慢性,常成批发生,尤以春秋季为甚。

皮肤结核病病理病机

(一)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素体虚弱,肺肾阴亏或肝脾失调,致痰热蕴阻肌肤,或气滞痰凝,阻于经络,故可见皮肤丘疹、结节等;痰热交凝,日久化热,故见肌肤红热或斑疹;热盛肉腐,则见皮肤坏死溃烂等。 (二)西医病因病理 ⒈ 病原菌 本病病原菌大多数(70%~80%)为人型结核杆菌,少数(5%~25%)为牛型结核杆菌。 ⒉ 感染途径 有两方面: ⑴ 外源性感染 结核杆菌可通过皮肤或粘膜的轻微损伤而感染,如接触含有结核杆菌的痰、粪便或被结核杆菌污染的用具等。 ⑵ 内源性感染 患者体内器官或组织有结核病灶,在免疫力低下时,病灶内结核杆菌通过血行、淋巴系统或由邻近结核病灶直接传播到皮肤,或从呼吸道或消化道等途径将结核杆菌排至口腔及肛门附近皮肤或粘膜而发病。 皮肤结核病患者约1/3伴有体内其它器官结核,其中以肺结核为常见。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者易于发病。机体对结核杆菌免疫反应的不同及入侵菌数量的多少、毒力的强弱等均可影响本病的发生与发展。 ⒊ 组织病理 各种类型皮肤结核的组织变化以典型的结核结构为主,即由聚积成群的上皮样细胞和多少不等的多核巨细胞(朗汉斯巨细胞,Langhans giant cell)组成,中心可有干酪样坏死,外围绕以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组织中可查到结核杆菌。这种类型的结核性肉芽肿只有在损害成熟时才能见到,而处于早期的损害常表现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反应。 ⒋ 分类 临床类型分为两类。 ⑴ 局限型皮肤结核 主要由局部播散,皮损处可检出结核杆菌,病理上呈典型的结核改变,病程缓慢,愈后可遗留萎缩性瘢痕。属于此型者有结核性初疮(原发性皮肤结核综合征)、寻常狼疮、疣状皮肤结核、瘰疬性皮肤结核及溃疡性皮肤结核等。 ⑵ 血源型皮肤结核 主要经血行传播,皮损内不易查见结核杆菌,病理上除有结核变化外,常伴有血管的变化。属于此型者有丘疹坏死性皮肤结核、急性粟粒性皮肤结核、瘰疬性苔藓样皮肤结核及硬红斑等。

皮肤结核病诊断与鉴别

根据各型皮肤结核的临床特点,结合组织病理检查,一般不难诊断。各型皮肤结核的鉴别诊断如下: (一)盘状红斑狼疮 应与寻常狼疮相鉴别,前者常表现为蝶形红斑,色泽鲜红,表面有粘着性鳞屑及毛囊口扩张,内含角质栓,无狼疮结节。 (二)疣状扁平苔藓   应与疣状皮肤结核相鉴别,前者主要发生于下肢伸侧,皮疹为紫红色丘疹密集成为疣状,表面覆盖着角质鳞屑,无溢脓及瘢痕形成,瘙痒明显,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基底液化,真皮上部有带状淋巴细胞浸润。 (三)着色芽生菌病    应与疣状皮肤结核相鉴别,前者为深部真菌病之一,好发于下肢及足部,炎症较著,有外伤史,分泌物中可查到棕色厚壁孢子。 (四)孢子丝菌病 应与瘰疬性皮肤结核相鉴别,前者结节或溃疡常沿淋巴管成串排列,脓液培养为孢子丝菌。 (五)放线菌病 应与瘰疬性皮肤结核相鉴别,前者炎性浸润深在,质硬,为大而厚的硬块,破溃后脓液中含有放线菌形成的硫黄色颗粒,真菌培养阳性。 (六)结节性红斑 应与硬红斑相鉴别,前者发病较急,好发于双小腿伸侧,色鲜红,局部疼痛及压痛明显,结节不破溃,常伴关节痛,病程较短暂。 (七)毛囊性脓疱疮 应与丘疹坏死性结核疹相鉴别,前者脓疱与毛囊一致,无中央坏死,接触传染性大,病程短。 (八)皮肤变应性血管炎 应与丘疹坏死性结核疹鉴别,前者皮肤变应性血管炎损害多形性,有丘疹、水疱、脓疱及瘀点,瘀斑等。

皮肤结核病辩证

(一)营血亏损,邪毒结聚 多见于寻常狼疮患者,颜面有暗红色、浸润明显的斑片和小结节,破溃后边缘穿凿不整,愈合缓慢,甚至眼睑外翻及毁容。体弱乏力,低热盗汗,纳呆腹胀。舌红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缓。 (二)气血不足,阴虚内热 见于瘰疬性皮肤结核,局部肿块破溃流出清稀脓汁,加有败絮样物,肉芽苍白,不易收口。多伴有骨蒸潮热,精神倦怠,盗汗,纳差等。舌红嫩,脉细数。 (三)痰湿凝结,气滞血瘀 见于硬红斑,皮损呈暗红色结节,或溃后长期不愈,脓液稀薄淋漓,创面边缘不整,微痛或不痛。伴有倦怠乏力、纳差、渴不欲饮,有时烦躁易怒。舌质淡或舌边光红,脉沉细或沉弦。 (四)邪毒蕴阻,凝滞肌肤 见于疣状皮肤结核,局部皮肤呈乳头状突起,表面粗燥角化,被有灰白鳞屑或痂皮,突起之间按压时可有脓液溢出。损害不断向四周发展,中央形成萎缩性瘢痕。病程缓慢,自觉微痒,全身症状不鲜,或有乏力、纳差等。苔薄白或白滑,脉沉弦。 (五)肝肾不足,湿热蕴积 见于丘疹坏死性结核疹,以丘疹或小结性损害为主,伴有浅在的小溃疡和萎缩性瘢痕,主要发生在四肢伸侧关节附近,呈散在性分布,亦有发于阴部者。腰膝痠软,脘痞纳呆,身倦乏力,大便先干后溏。舌红苔黄腻,脉沉迟或弦细。

皮肤结核病危害

危害有: 1、导致女性不孕 由于输卵管粘膜破坏与粘连,常使管腔阻塞;或由于输卵管周围粘连,有时管腔尚保持部分通畅。但粘膜纤毛被破坏,输卵管僵硬、蠕动受限,丧失其运输功能,也不能受孕,故绝大多数患者为不孕。在原发性不孕患者中生殖器结核常为主要原因之一。 2、导致全身症状 若为活动期,可有结核病的一般症状,如发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有时仅有经期发热。 3、导致女性下腹坠痛 由于盆腔炎症和粘连,可有不同程度的下腹坠痛,经期加重。

皮肤结核病治疗友情提醒: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一)中医治疗 ⒈ 营血亏损,邪毒结聚  宜滋养营阴、解毒散结,方选增液汤合芩部丹加减:大生地20g,天冬、麦冬、玄参各12g,黄芩、黄柏、百部各10g,夏枯草、鱼腥草、皂角刺、蛇舌草、半枝莲各15g,丹参、生牡蛎各3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⒉ 气血不足,阴虚内热  治宜补益气血、养阴清热,方选六味地黄丸合芩部丹:熟地、淮山药、山萸肉、茯苓各20g,泽泻、丹皮各12g,黄芩、黄柏、百部、海藻各10g,丹参30g,夏枯草15g。夜寐不安者加夜交藤20g,茯苓15g,焦枣仁12g。每日一剂,早晚煎服。 ⒊ 痰湿凝结,气滞血瘀  宜化痰散结、活血通脉,方选阳和汤加减:熟地15g,白芥子、炮姜炭各9g,鹿角胶(烊化冲服)10g,麻黄、肉桂、甘草各6g,丹参30g,赤芍12g桃仁9g,鸡血藤15g。溃后久不愈合者加黄芪30g,当归12g。煎服法同上。 ⒋ 邪毒蕴阻,凝滞肌肤  治宜解毒散结、活血通络,方选内消瘰疬丸加减:夏枯草15g、玄参、海藻、贝母、生地各12g,薄荷、甘草各6g、花粉、海蛤粉、白蔹、连翘各9g,枳壳、桔梗、当归各10g,熟大黄、芒硝各10g。煎服法同上。 ⒌ 肝肾不足,湿热蕴积   治宜调补肝肾、清热利湿,方选六味地黄丸合三妙散加减:熟地、山萸肉、菟丝子、茯苓、山药各12g,丹皮、泽泻、苍术、黄柏、川牛膝各10g,丹参30g,百部15g,黄芩10g。煎服法同上。 (二)西药治疗 ⒈ 全身疗法 为皮肤结核的主要疗法。为提高疗效,减少耐药,常以2~3种药物联合应用,疗程一般3~6个月,疗程结束后应定期复查。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种: ⑴ 异菸肼(雷米封rimifon,isonizid INH) 为治疗皮肤结核首选药。本品对各型皮肤结核均有效,对寻常狼疮、疣状皮肤结核、瘰疬性皮肤结核效果较好,对血行播散性结核及结核疹效果次之。用药剂量为每日3~6mg/kg,,成人口服100mg,3次/日。对长期用药者,应同时加服维生素B6,有肝肾功能障碍者应慎用或忌用。 ⑵ 异烟腙(isoniazon) 为异菸肼的衍生物,其作用及适应症与异菸肼相似,但毒性低,副作用少。需注意的是,它与异菸肼之间有交叉抗药性。剂量为成人口服0.5g,2~3次/日。疗程12周。 ⑶ 链霉素(streptomycin) 对寻常狼疮、疣状皮肤结核、瘰疬性皮肤结核及皮肤粘膜结核性溃疡疗效甚佳。但需注意链霉素的副作用,一般与其它抗痨药物合用,而不单独应用。常用量为成人1g/d,分2次肌注,1月后改为2次/周,每次1g,总量为60g或更高。儿童禁用。 ⑷ 对氨基水杨酸钠(PAS-Na) 常与其它抗痨药物合用,可缩短疗程,延迟抗药性。对瘰疬性皮肤结核及各种结核性溃疡有良效,成人口服2~3g,4次/日,2~3月为1疗程。本药胃肠道副作用较多。 ⑸ 利福平(rifampicin) 为半合成抗生素,抗菌普广,尤对耐药结核杆菌引起的感染有高效,但单独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常与其它抗结核药物合用,以延缓耐药菌产生。成人450~600mg/d,晨空腹顿服,每一疗程半年左右。小儿10~20mg/kg•日,顿服或分2次服。其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泻及白细胞下降等。 ⑹ 利福定(rifamdin) 作用与利福平相似,而疗效比其优,用量仅为利福平的1/3,且副作用少,对肝脏毒性轻。成人150~200mg/d,晨空腹顿服;小儿3~4mg/kg•日。疗程为半年至一年。 (三)外治 ⒈ 中医外治 ⑴ 未溃的局部结节或肿块可外敷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 ⑵ 形成溃疡时用红油膏掺七三丹敷贴。 ⑶ 腐肉脱落新肉生长之时可用生肌散外掺或用生肌玉红膏贴敷。 ⒉ 西医外治 ⑴ 局部外用抗痨药物 可用0.5%~1%异菸肼软膏或15%~20%对氨基水杨酸软膏外用,涂在损害处。 ⑵ 药物腐蚀 寻常狼疮和疣状皮肤结核可外用5%~10%焦性没食子酸软膏,先从5%开始,逐渐加大浓度。显著增殖性损害,可涂硝酸银棒、高锰酸钾结晶、硝酸汞、三氯醋酸或乳酸等腐蚀药。 ⑶ 皮损局限者,可考虑手术切除或用冷冻、激光等祛除之。

皮肤结核病图片

皮肤结核病预防与调摄

1.做好防痨工作,普及新生儿卡介苗接种。
2.定期进行肺部和其它部位健康检查,早期发现结核病灶,并及时治疗。
3.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注意适当休息,节制房事。
4.在适当增加营养的同时,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我来说两句已有45条评论,点击全部查看

登录|注册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值班医生免费在线咨询

禄志强 主治医师
上海华肤医院
  • 一周图片精选【第599期】7.13-7.19
  • 一周图片精选【第659期】7.13-7.19
  • 一周图片精选【第499期】7.13-7.19

推荐医院

上海华肤医院话题:32179人加入
上海华肤医院话题:32179人加入
上海华肤医院话题:32179人加入
上海华肤医院话题:32179人加入
上海华肤医院话题:32179人加入